马兴/于爱成∣原始或别裁:关于马兴《中文牛外文牛》的两种阐释
中文牛外文牛
马兴
庖丁和伯乐
两人做不同的行业
共同点是忠心于王
都是高手
两牛混合一起干面试了事
王命辨出哪头是中文牛
那头是外文牛
庖丁知道王的喜好
并听说
琴
对于牛面试,不都是白费功夫,特别是外国牛
面试他搞起创新
这回不用刀面试,操起琴
大唱《郊外的晚上》
两牛身体都有反应
一牛撒尿、一牛下奶
展开全文
伯乐不知道庖丁听过外国寓言
抢先牵走面试了撒尿的
在王的面前大赞王的英明
马兴:原始
封建社会某大王喜欢听捧承话,他说是鹿,别人不敢说是马,整个辖区噤若寒蝉面试。某天,大王想娱乐一下,顺便树立王威,召来伯乐和庖丁(一个理论型的专家、一个实干型的专家),命其辨出刚干了事的两头牛哪牛讲中文、哪牛讲外语(其实两牛都是中文牛)。本诗编出这个故事,一是借“对牛弹琴”这个典故做一次穿越;二是对某种现象的讽喻。
对牛弹琴是说牛对琴(音乐)没有反应,弹琴是白费功夫面试。但在国外有用音乐催奶的说法,国内后来也有人引用了这个做法,听说真有效。这说明不管是中国牛或者是外国牛听到好听的音乐都能下奶(当然是要母牛)。所以,你对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比如“对牛弹琴”的故事,人家不一定听懂。
大王已经了解这项技术,故意拿两头本都是中文牛给专家辨出哪牛是外文牛,明显是拿专家来耍娱乐面试。伯乐和庖丁既然都当上了专家,水平不会很低,对“对牛弹琴”的过去和现在应是懂得,除非他们墨守陈规,不学习别人的经验。但从他们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都了解了音乐催奶的作用,并知道王也知道,此时的王正是拿他们来娱乐而已。
首先,庖丁揣测到王的喜好,凭他专注解牛的经验搞创新给牛弹琴,他认为下奶的就是外文牛面试。
伯乐本身相马,在解牛的问题上要和庖丁抢功,明显是杀过界面试。但他由于长期为王相马,推荐会拍马屁、放马屁的干部给王,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庖丁更明白大王此时只是娱乐一下的心态,故意抢先把撒尿的牛牵给了大王。
庖丁不善于在言语方面下功夫,十指按不准七音,弹死琴面试。
无语、无语面试!
于爱成:别裁
这是一首绝妙的寓言诗,借古喻今,借此喻彼面试。既然是寓言,就一定有个故事,而且是虚构、虚拟。诗人在此开古人的玩笑,借用了古人的血肉,但却将耳熟能详的典故,做了翻转和挪用、化用,大大地开了一个玩笑。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善能相马、识别千里马的伯乐,怎么就都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关公战秦琼的魔幻感,因此就像是一部小剧场的后现代话剧了),还都成了“忠心于王”而且还是“忠心”“高手”(也就是顶级马屁精)了呢?这且不管它。这是诗人的自由,也以寓言诗的自由。
第二节展开来写,何以见得两人都是高手面试。且说来了两头牛,这两头牛还都有来头,一头是本地产,一头是舶来品。两头牛“干了事”,“干了”什么“事”?以至于惊动了“王”?诗中不做交代,我们也只能继续猜谜。当然,可能两头牛中,有头是来自异域小国的献贡,不小心混进了御养宠物牛的皇宫牛棚,而且跟本地异性牛发生了什么好事,“王”大发雅兴或“聊发少年狂”,要做做这两头牛的文章。
庖丁是个精明人,知“王”所好,也最能投“王”所好,他想到了一个鉴别的办法——“对牛弹琴”——对,对牛弹琴!但弹琴对“中文牛”可能无用,但对于“外文牛”就不一样,“外文牛”听惯了乐器之声——可见庖丁,真的博学,对于域外风景物情已经略知一二面试。(那时代,这时代,拍马也是技术活,得有技术含量,甚至也得学贯中西。)
擅长用刀解剖的御牛高手,顶级屠夫,或者说院士级别解牛专家、牛博士的庖丁,他这次要玩个新活,在新领域进行“创新”,要弹琴给牛听,并唱歌给牛听面试。琴有没有用,不知道,但他选择并演唱的歌,确是首好歌——《郊外的晚上》(呵呵,人人都知,你却不实话实说)。缘何这首歌曲让牛都有了反应?是什么反应?这反应就是“一牛撒尿”“一牛下奶”——何牛听到那种(哪种?你懂的)歌曲直接尿了?吓尿了?还是气尿了?鄙夷地不屑一顾地把这歌视作屎尿?何牛听到这歌直接兴奋了、高潮了、下奶了,甚至只要可能就准备着为某某大帝生下一儿半女了?(这写的是牛,还是人?)好犀利的一笔,好凌厉的思维,是反讽、揶揄、游戏,却也是欢乐的笔法,甚至是狂欢的笔法。
庖丁认出了外国牛,而且是反动牛,把这“撒尿的”“抢先牵走”——牵走后的这头“撒尿牛”自然没有好下场,庖丁解牛这次要施展他的拿手好戏面试。而善于相马的伯乐,相牛也可能行,也可能不行,不行的可能性为大。所以,此时的他,显然已经在大王面前没能争宠过庖丁,庖丁一时风头无两——大王让你们认出来中外牛,认出来后怎么办,大王是没有发话的,大王也没有对中外牛发表什么厚此薄彼的金口玉言,那么庖丁牵走了那头“撒尿牛”反动牛、不合作牛,抢在大王发话之前就主动要去处理掉它,是不是反而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目中无王了?伯乐适时的表现(表演),高声称颂“大赞王的英明”——“王”“英明”在哪里?伯乐想说的是,大王“英明”在识出了庖丁的自以为是不堪重用,也许还有更严重的毛病。从而,伯乐可能反败为胜。从而,这诗,第一层是写分辨中文牛外文牛,第二层,是写庖丁伯乐在王前斗法争宠,第三层是写王对两个争宠者的掌控,谁更配有好的命运?王并没有说一句话。这牛的命运,何尝不就是任何一人的命运?
谁更危险?诗人原先的标题是《谁更危险》,显然是有所暗示,他的潜台词,是说庖丁更危险,还是伯乐更危险,抑或王更危险?我们无从知道面试。也许他是另有所指。如果有所明指,那诗也就失去它的丰富性了。不过,这样一种主题性的写作,是在一定的观念、理念的熔铸和洞见、识见的照耀之下,对某种晦暗和至暗的聚焦、调侃、讽喻,处处可见诗人的启蒙之光和智性的力量。比如,哪怕是每个单纯的用词,诗中使用的是“中文牛”“外文牛”,缘何不是“国产牛”“外国牛”?还有,这“牛”,难道仅仅可以看做是名词性的牲畜吗?是否有时候也可以看做是形容词呢?谁比谁“牛”?谁比谁更“牛”?
你为什么不服气面试?
作者简介
马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著有诗集《迈特村·1961》《敲门》等四部,现居深圳面试。
于爱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著有《深圳,以小说知名》《细读:文本内外》《四重变奏》《新文学与旧传统》《诗与思的对话》等面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