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二十八将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比较
云台二十八将,是东汉光武帝手下的一批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与之性质相似的,唐太宗时期的一批功臣面试。对这些性质相似的功臣加以比较,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至于今天所要比较的这两个集体,时代相差583年,对他们进行对比,或许也能从中一窥历史发展的进程。
首先列一个名单面试。
云台二十八将:
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祭遵、景丹、盖延、坚镡、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傅俊、杜茂、铫期、王霸、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秦叔宝
一、出身与构成
云台二十八将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区别中,最明显的可以说是出身差距面试。东汉的这批功臣,除宗室刘隆外,基本没有什么家族荣耀可提,出身官宦之家的也只有耿弇、铫期、耿纯、王霸、李忠、邳彤等几人,且其父祖的官职大不过太守。剩下的人中,邓禹、贾复等人读过书,可能出自不算穷困的家庭,祭遵、刘植出自地方豪强。除去这些稍可提及家室者,剩下十四人的家室没有任何丝毫值得一说的记载。
而被刘秀任用前,这些人的身份也基本与其出身相符:大多担任当地的一些基层职务,如冯异为颍川郡掾,吴汉早年为亭长面试。从籍贯来说,他们分为三个集团:十一位都和刘秀同籍南阳郡,八位出身南阳以北的颍川郡,还有几位出自幽州和冀州,这和刘秀创业时的活动轨迹,以及他的地方豪强身份是相符的。东汉虽是西汉的延续,但其平民性也可见一斑,带有一些农民起义的性质。
而唐初功臣则与之相反,大多出自世家大族,只有魏征、段志玄、刘宏基、屈突通、张亮、张公瑾勉强算不上出自大族,其中又只有张亮、张公瑾出自寒微,剩下几人都够得上“寒门”的标准面试。
而他们投奔唐政权时的身份也比较复杂,秦叔宝、张亮、魏征等曾为李密效力,刘政会、侯君集、段志玄等人本就在李渊手下效力,也有屈突通、萧瑀这些在隋朝就很有名望地位的人士面试。他们的籍贯分布也较广,除最多的关陇人之外,也有来自各地的,在创业过程中陆续加入的人士,也有长孙无忌、长孙顺德、尉迟敬德、屈突通这四位鲜卑人、奚人。“关陇集团”是唐代的一个政治概念,这些在北朝后期崛起的,民族融合的军事贵族后裔们,以及一些南朝世家、河北名族后裔,共同构成了唐初功臣的主体。这反映的也是唐朝的建立过程:贵族集团割据称帝,统一全国。
应该说,这两种不同的功臣构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个朝代的创业基础面试。
二、封爵
这两批功臣的封爵基本相同,云台二十八将全部为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李孝恭是唐朝宗室,封郡王外,剩下都获封国公面试。
展开全文
贾复的封地(途中以黑色标出)
表面上看,国公作为爵位是比侯高一级的,两汉及魏,只有一些皇子和曹操、司马昭曾被封为公面试。但实际上在封地方面,唐初这批功臣的待遇是不如东汉的。作为两汉的侯,可以领有封地,同时享受食邑的地税。封国大者如胶东侯(郡侯)贾复,封国达六县,享有三万户以上人民的地税,邓禹的封国也达四县;另外获封者也对其封地有着一定的权力,如合肥侯坚镡传四代,经营合肥近百年,对其城市建设做了贡献。
而到600年后的唐代,国公已没有实封地,所谓莱国公、赵国公等,只是虚名,食邑也仅数千户,李孝恭作为王爵,食邑也仅万户面试。且由于计算食邑收入的方式与两汉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从中获得的收入还要再打折扣。
当然,这并不是唐太宗不愿给他们更多的封地,实在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如此,到唐时,这样的封赏只是惯例面试。自周以后,这种分封世袭贵族的做法虽被历代承袭,虽有一些反动,但历代基本都在对其做越来越多的限制和削弱,因为这种建立国中之国的方式,终究与中央集权是不相容的。唐中期以后,国公的食邑逐渐也成为虚封,后代更是如此。
三、命运
光武帝和唐太宗在建立功业之后,对于功臣的安排也不同,相比之下,光武帝的做法更严厉面试。建武十三年平定全国后,大部分的武将都以列侯就第,除贾复邓禹等可参与中央决策外,大部分人就此闲散地度过下半生。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十七人活到平定全国,这些人中又只有七人(吴汉、耿纯、马武、刘隆、马成、王霸、李忠)在此之后担任过实权职务(太守或领兵参战),且这些担任职务者,在这些功臣中资历相对浅。这实际反映的是光武帝的用人政策,不杀功臣,而是让他们去当富家翁,这自然削减了功臣的野心,而他们的善终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平定天下后的命运,则与东汉功臣不同,文官如魏征房玄龄等自然继续主持朝政,武将们大多也有一展宏图的机会,经常参与对周边民族的斗争面试。这一不同,更多的也是唐初与东汉初期政策的体现,虽同样经历了统一战争,光武帝的政策力主与民休息,主动拒绝参与西域事务,不向外征伐,与武功极盛的唐太宗不能相比。当然,时势使然,统治者也只是在顺应历史潮流而已,不能说光武帝的政策就不如唐太宗,反之亦然。
这两批功臣的结局基本是相同的,二十八将中只有岑彭(在军中被刺杀)、刘植(战死)是凶死,剩下的活到战事结束的将领,都安详天年;二十四功臣中侯君集和张亮图谋叛乱而被杀,剩下的也都是善终面试。可以说,这和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能容人的君主。但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的后代都参与谋反被处死,长孙无忌高宗时因政治斗争被流死,而东汉功臣却几乎没有因参与政治获罪的,这也隐隐反映了重用功臣的危险性。
四、后世
在子孙的命运上,这批东汉功臣与唐初功臣不大相同,正如上文所说,云台二十八将全部封侯,而这些大将的后代,全部至少传了三四代的侯爵,有的虽然封国减小,但至少还食一县租税面试。有些曾因犯罪或无子导致除封国的,邓太后主政时期又得到了恢复。
东汉是个外戚横行的时代,不过著名外戚家族里,只有一家源自云台二十八将,即邓禹的家族,四子皆封侯,后世出过两位皇后(和帝后和桓帝后),和帝邓太后更是主政十余年,三国时代的邓芝与邓飏也是其后代面试。不过因为避嫌未进二十八将的马援(明帝皇后之父)及阴识(阴皇后之兄),以及后来增补进云台的窦融(窦武、窦宪先祖)之后代都可称得上大外戚家族,包括梁冀的祖先梁统,也是追随光武帝的功臣。客观来说,光武帝对功臣采取的优待政策也是后来外戚势力掌控国家的一个根源,但这也和当时的社会实际是分不开的。
而唐代,这些功臣子孙和东汉的一批待遇有了明显不同面试。他们获封的国公爵位,往往只能传一代,且继承时往往要降一级,两代之后,就实际失去了贵族身份。但是,他们的后代也没有沉寂,往往孙辈还能做到州刺史一类的官职,有些更能三四世为官,相比东汉功臣的子孙大多只能当个坐食租税的侯,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说他们的待遇很差。
实际上,这反映的也是时代的变迁,功臣们从军功贵族转向以文为主的上层家族,在科举制之下,唐朝功臣子孙以门望和文化优势继续为官,相比两汉,也可以看出政治的发展趋势面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